苏中公学旧址:见证新四军发展和巩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

2025-07-18 10:28:27    来源:兴化市沙沟镇    

在兴化市沙沟镇后大街虹桥巷首,一处徽派建筑群静静伫立,青砖黛瓦、饱经沧桑,院内花草树木郁郁葱葱。这里就是新四军苏中公学旧址陈列馆所在院落,原为沙沟古庙“三元宫”。今天,我们来到苏中公学旧址探访,共同回首那段抗战救国的峥嵘岁月。

1029441003244480_33.jpg

苏中公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中抗日根据地培养各类人才的摇篮。1944年初,苏中区党委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苏中抗日根据地,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决定在原抗大九分校的基础上创建苏中公学。由新四军一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兼任校长,苏中行署主任管文蔚兼任副校长,新四军一师一旅旅长张藩任专职副校长、校委会书记,夏征农任教育长。学校初设军事、政治、文艺3个系,后期增设财政经济系,每期培训6个月,学员按班、排、连编制。

1944年3月,车桥战役胜利后,宝应成为苏中可靠的大后方。4、5月间,苏中公学学员陆续来到宝应金吾庄,开始接受学前预备教育。6月1日,苏中公学在宝应驻地隆重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粟裕、管文蔚等领导参加活动并讲话。

10303329391317139_33.jpg

1945年2月23日,新四军一举解放了沙沟。同年3月17日,沙沟市政府成立。8月23日,苏中军区、苏中行署命苏中公学校部迁址沙沟,协助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在时任校长夏征农的率领下,苏中公学1000多名师生从宝应西安丰由水路到达沙沟,受到沙沟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苏中公学校部设在镇东首始建于唐朝的“三元宫”道观内,学员们分散住在居民家中,与群众打成一片。

苏中公学师生刚驻扎下来,就利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苏中公学的到来,使得沙沟市抗日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土地改革、减租减息、参军参战、拥政爱民、发展生产等各项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军民团结一致,抗日主张深入人心,社会各阶层群众抗日斗志日益高涨,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沙沟市被当时的苏联莫斯科电台在新闻节目中称为“苏北的乌克兰”。

10313487845845217_33.jpg

苏中公学先后举办5期,组建过44个学员编队,为军队和地方共培养、输送各类人才4000多名。其中,解放过来的伪军官6个编队,日本、朝鲜反战同盟1个编队。当时,对敌策反与情报收集也是苏中公学学员的重要任务之一。在44个学员编队中,第二十队是以日本弟兄为主和少数朝鲜弟兄组成的一支特殊编队。苏中公学校部决定由新四军政工干部、教员杰出代表鲍汉青同志负责管理这支编队,加强思想教育,开展政治攻势。鲍汉青曾经在军部敌工部与滨中、香河、田烟、后藤4个日本人一起工作过。他们参加新四军后,在对敌宣传、收集日军情报等方面,协助我军做了大量工作。滨中成为“在华日人共产主义同盟”华中总支部和“在华日人解放联盟”苏中支部主要负责人。朝鲜弟兄在对外招募与策反工作中表现也很突出,他们共同为中国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945年11月1日,因斗争形势需要,苏中公学校部移驻台北县(今盐城市大丰区)。苏中公学虽然在沙沟短暂停留仅有近70天时间,但是她见证了新四军在沙沟宣传、发展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给沙沟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为书写沙沟红色革命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中公学旧址(古庙“三元宫”)成了民宅。为了赓续红色血脉,发扬“苏公”精神,2017年初,沙沟镇人民政府通过房屋置换的方式,对苏中公学旧址征用并进行修复重建,将这段红色革命历史用图文、实物、声光电等形式展示出来。经过修复后的苏中公学旧址陈列馆共设11个部分,分别是:政权组织、“苏公”校部旧址、“苏公”历任领导介绍、“苏公”名人简介、夏征农纪念室、学习培训、廉政作风、思想宣传、拥政爱民、“苏公”在沙沟、红色记忆。苏中公学旧址已被列为兴化市文物保护单位、兴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被列入泰州市红色文化线路之一,成为省、市级重要的红色文化党员干部教育教学点。据统计,自苏中公学旧址修复以来,共接待各类游客及培训团体700多批次,人数已逾60000人次。

图文/冯瑞 孙文娟 姜洪义

[编辑:MR ZHAO]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版权声明|免责声明|加盟合作|招聘英才|联系我们|人员查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吴家场路1号院邮编:100000电话:010-50989088邮箱:zgsxldjckw@163.com

出版物许可证编号:新出发 京零字 第 海240155号

Copyright © zgsxldjc.com.cn.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40469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