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玉海||莲花亭亭,丰茂不寂——读刘晓林散文集《莲花寂》

2025-01-12 17:35:29    来源:江西中心    

本网 章荣富

初瞥,墨绿封面,素雅,简约,略显沉静而不失张力,白黄色“莲花寂”三字,赫然入眼帘,细看,浅浅线条,简笔勾勒出莲叶、蝴蝶背景图案,视觉对比鲜明。隐约的背景加之凸显的“莲花寂”字眼,营造一种深邃安谧的意象。“莲花”常作佛像座台,庄严圣洁而纯净,花开见佛;“寂”,静也空也,“寂静”、“寂灭(涅槃)”,“无即是有”,思绪翻滚一番,佛系韵味油然而生......《莲花寂》,刘晓林著,之前拜读过《新月旧影》,亦是诗意盎然,“题好一半文”,是空门之寂,还是凡尘过往?

不过我知道,莲花,乃作者刘晓林的家乡,此“莲花”非彼“莲花”,是赣西边陲、罗霄山脉井冈山北麓的莲花县,说到莲花县,脑海中迅即冒出两个:小学读过“甘祖昌将军回乡当农民”课文;“莲花血鸭”一道名菜。

我与刘晓林偶识于全国“中师群”,其散文集《新月旧影》,文字为桥梁,遥知作者是一位有情怀之人,虽然弃教从政二十多年,并从领导岗位安全着陆,不以物喜,追求精神,身有“师范生”底色,骨子里的传道受业解惑者,浸润传统读书人的品格。我们同为那个年代的师范生,心有灵犀,今又拜读《莲花寂》,进一步读到了作者的人生轨迹,窥探到了文字后面的灵魂价值。作者嘱我写篇书评,我欣然应允,有闲则读,读则必记,有感而发,不落窠臼,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所言皆为心声,为文决不妄言,虽有侧重,每篇必评。通览《莲花寂》五辑,简言之:莲花谱、行游志、晚霞记、心路史、书评录。

“莲花”究竟如何演绎风情人物?惟有慢读之,细品之——

莲花谱

一部精华版的莲花谱,通过典型的人、事、物、地,让我们看见一个秀美的、历史的、文韵的、特质的莲花,她丰厚、内涵、传承,是一幅莲花风俗画,这朵“莲花”真的是别样红!

首篇《映日“莲花”别样红》,挖掘“莲花”悠久文化,从清代莲花知县“村居原自爽,地又是莲花”,到钱钟书《围城》中那个湘赣边城,引经据典,文笔自如。莲花,不仅有古色底蕴,更有红色血脉,毛泽东“引兵井冈”决策,走出多位共和国开国将军,无不彰显莲花“文化古县”魅力。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好惊讶,一个赣西边陲莲花县,竟如此厚重丰满!

从全景式的莲花县域,切换到特写的《湖塘古村游记》,一座“文峰塔”,一座精神坐标,牌楼式重檐建筑风格公祠,格言楹联、青砖石门,人物传奇......作者笔下的这个中国传统村落,借此仰望乡愁,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丛林中,令人心驰神往。这就是文学的审美功能啊!一个是灯红酒绿现代都市,一个是鸡鸣犬吠原野村落,静下心,静下心,扪心自问——我们的心灵天平倾向于何方?

徜徉在城市的街头,偶见“莲花血鸭”招牌,只知道它是一道江西地方名菜,但未知详情更未亲自品尝,读过《莲花血鸭》,今终于一窥其“真容”。作者从传奇故事到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垂爱,从地理位置,空气水质,乃至具体的茶油米酒红辣元素分析,到整个制作流程,读后大有让人垂涎三尺之惑,我想,若有机缘前往,必到好好品尝。作者无意中做了一个嵌入式“莲花血鸭”广告。

艾叶米果,糯米兰花根,《莲花酿豆腐》。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国百姓,总能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变着花样“吃”。是饮食文化,更是一种创新创造,为生活添加许多色彩和乐趣,并能与本地风俗节庆紧密相联。比如,说到“莲花酿豆腐”,以糯米、猪肉和豆腐做成,这必定是多次实验后的“产品”,方能传之久远。选材、工序、烹饪,作者如文火慢炖,其味渐浓。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一斑也。

《花塘官厅》,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拂去近代历史的尘埃,走近湘赣边城:清末民初,堪称江南古建筑佳构一绝,两代帝师的私邸,井冈山革命时期,是胡耀邦红色生涯第一站。厚重的历史文脉,闪耀的红色血脉!二者交相辉映,藏在深闺人少知!

也许,我孤陋寡闻,读过《莲花惜字塔》,方知惜字塔的今生前世。惜字塔,供读书人焚化废旧字纸,“休言片纸只字,直是白玉黄金”,“笔能参造化,步即是云梯”,传统社会,对读书的推崇,勉励后学惜字如金,勤奋好学考取功名,仰望莲花的一座座高耸惜字塔,是文化的传承,是心中的灯塔。惜字塔,本质是对文字的敬畏,对文化的尊崇,“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因为文字带来文明和秩序。读此篇,直感中华文化润泽八方,无论乡野,同时,让我对莲花这个“江西十大文化古县”充满敬佩,心生向往。

“每一出贞孝坊祠背后都有一个凄凉、无赖又真实感人的故事。”《莲花贞孝坊祠简说》,除了说它是封建礼教对妇女摧残,我倒以为,它毕竟是历史的客观存在,时代的对应产物。今日我们觉得是束缚戕害,彼时却是时尚节义,撇开这些贞孝坊祠实体之象征意义,我们亦可洞见其建筑艺术、雕刻艺术和考古价值,岂可以今日眼界观照古代之事(也许,我们今日之某些所谓正经事,千百年后,或许成为后人的讥讽甚至唾骂),比如,古人的豪华墓葬,现在批评为愚昧,可它也成就了今日的文物与考古啊。就像残酷的战争,催生出一些伟大的文学作品。反正,在我们周边市县,我是没有听说或看见一处贞节牌坊。“圣旨”、“恩荣”、“贞节”,业已消失的词语,触发我们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思考。感叹“莲花”,遗留了这些不可移动文物!

《有一个村庄,叫庙背》,文中的捉迷藏、跳房子、放风筝,简单快乐的记忆——六七十年代的时代烙印。虽然“土气”,窃以为,比当今的手机游戏胜过十倍百倍!城市化进程,这些乡下孩子的传统“节目”已渐行渐远。同时,让我们遇见一个有历史故事的村庄:山清水秀中赓续了红色基因。读后,真为作者有这么个优美的故乡而心生羡慕之情!几十年前,乡村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而今,却成了许多成功人士孜孜以求的乐土。看惯了钢筋水泥丛林,乡村才是人们心灵的驿站,真正的家园栖息地。以我的亲身经历和对周遭的观察,我认为——一个没有乡村生活,特别是乡村童年生活的人,其人生是不完美不完整的,那淳朴人性的民风,质朴哲理的语言,岂是城里生活能得到的?有故乡的人,有幸福的方向感。

我曾在南昌青云谱岱山“南昌市立新学校(民办)”工作四年,斜对面,就是迎宾大道旁的“南昌印钞厂”,高端大气,气势非凡,可谓熟视无睹。原来它的前身竟是......《龙口里,那家国营“712”印钞厂》,叙述的是一家“小三线”印钞厂的变迁史。以印钞厂为纽带,联结三十年代游击战与七十年代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特定历史时期,印钞厂嬗变为“养猪场”和“农垦科技公司”,打开尘封历史,看见世事变幻。“变”是永远“不变”万物法则,这是一段关于莲花的历史印痕。

《重上黄旸山》,亦文亦史,更“佛系”。黄旸山寺,释净合法师,三步一跪,双手祭拜,一路跪拜4个半月至普陀山,何其虔诚!“天下名山寺占多”,清泉不竭,花木幽香,始建于唐代,“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佛号经声换回苦海过路人”,“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阅斯文也,大有降燥祛妄之功,至少,心灵可得片刻栖息宁静。

莲花的母亲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玉壶山记》,除了其风景秀丽,更展现了其人文景观,儒释道文化遗址,唐名相姚崇等众多文人墨客留下的耐人寻味魅力恒久的诗句,以及《江西通志》的史料记载,读后,再一次让我们触摸到赣西边陲莲花县的丰厚文脉,何论边山僻壤,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这样无远弗届,生生不息!

莲花县众多山塘水库,人工湖,只有“神泉湖”,《神泉乡里神泉湖》自1965年建成水库而形成的原生态自然风光,堪称莲花版的“马尔代夫”。文中介绍了神泉乡的传奇历史由来,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个人工湖得名于“神泉湖”,并被莲花及周边叫开来,竟与作者的一段工作往事相关联,湖名与人名,可载入莲花“地名志”了。在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中,能广为传播和被记住,那怕就是一句名言,很难,作者当引以为自豪。

《克己复礼古书院,一代先师刘元卿》,在边陲小县莲花,竟然还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明朝理学大师刘元卿,真可谓:地不在穷乡僻壤,有名则响!“泸潇理学,碧云文字”,“复礼书院,百年犹师”,莲花县,十大文化名县,名至实归!记得七十年代初期,全国学校,大肆批“克己复礼”,时过境迁,复归于原道。古人能够孜孜不倦潜身专学,必有其魅力所在。

行游志

记下的是景点,表达的是心绪,成为生命跳跃的一部分。从莲花县域到省内外,大江南北,留有足迹,身体的游历,思想的放飞,是脚步丈量的文字。

读罢《寻梦“桃花源”》,跟着课本去旅行,一次现实版的《桃花源记》。我记住了它的坐标:湖南常德古镇。古镇一圈6公里,古溪古塔,古街古坊,桃花源秦人洞;顶针回文诗“牛郎织女会佳期,月底弹琴又赋诗”;泥巴茅舍木头,与所谓现代化绝缘。作者带领我们游历了一番文字里的世外桃源。促使我好想实地体验,与心灵的“乌托邦”来一次亲密接触。

以前初中有篇《井冈翠竹》课文,在《井冈山,避暑胜地》一文中,介绍的不仅仅是革命的摇篮,作者的笔墨更多描绘12万公顷自然原始森林,绿浪滔滔,山风徐徐,凉意袭人。读此文,勾起我们曾经游览井冈山的回味。

《邂逅新余》,中国唯一的国家新能源科技城,“抱石公园”,钢城景观塔,“仙女湖国家重点风景区”,七仙女下凡之乡,徜徉其中,一次清新增智的文化之旅。

《又见湴塘》,名字很俗,内涵甚雅——“小荷才露尖尖角”,“映日荷花别样红”,是的,这里是千古绝唱《小池》等诗的原产地,吉水杨万里。有《官箴》“......夙夜惟勤,乃克有终”,有“焚诗立派”开一代先河,有南宋皇帝敕建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石刻御书楼......最让我惊叹感慨的是,杨万里墓,时隔千年,依然静趟在吉水的村庄,俗话说,难出一个,易出一群,观瞻一代文化名人之墓,激励无数后来人!吉水有福了,湴塘有福了!

挺熟悉的名字:《温汤小镇》。作者说,到过省内外多处温泉,唯独宜春的温汤小镇独领风骚。因为它是“世界级多用途优质温泉”,被誉为“中国的长寿之乡”,首批被命名为“中国温泉小镇”。作者多维度分层次的描述,语言行云流水,读后,大有激发读者欲背起行囊,立马奔赴温汤小镇的冲动......

《红芋小镇》则是一场中央苏区之旅——遂川县草林红芋小镇,如一幅赣南原乡水墨画,传统的遂川“大碗茶”,让我们一品遂川狗牯脑的清香四溢,红芋文化主题街区,展现了当年毛泽东在这里亲自创建的第一个红色芋场。古色红色绿色,赣南与湘赣边界,斑斓的小镇色彩。

充满大气与传奇色彩《沈阳印象》。“共和国的工业长子”,绵延六七十公里看不见山丘的一马平川,绿化与宽敞,岂是南方城市能比肩的?历史文化名城,“沈阳故宫”,诠释这这座城市乃龙兴之地。至于扬名海内外的“张氏帅府”,“一块银元故事”,“赵四小姐楼”,述说这个城市的别样传奇色彩。

《惠州之旅》,作者通过挖掘一代文豪苏东坡惠州所沉淀的故事与诗文,梳理出苏东坡的官宦沉浮与文学成就,把岭南风光“半城山色半城湖”自然唯美与诗文之美,读之确有酣畅淋漓之感,更有当年苏东坡的惠州红颜知己王朝云之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足见惠州在苏东坡人生中的位置。作者以文人的情怀,叙说沉淀在惠州的苏东坡,现实牵系历史,此岸映照彼岸。

《旅鄂日记》、《北京五日》两篇,标注时间与天气,以日记形式呈现,篇幅较长,内容也丰富。《旅鄂日记》中,三国赤壁古战场,有现存最早的“周郎赤壁”文化遗迹,唤醒我们对三国风云激荡的悠远遐想;因诗而名的黄鹤楼濒临武汉长江大桥,极目楚天,气吞云梦,好一幅“江天浩瀚”图!一个比县城还大的武汉大学,樱花、梧桐、百里东湖绿道;宜昌三峡,硒都恩施,土司城;千古绝唱《岳阳楼记》......荆楚大地,文史璀璨,作者大抵是是要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训了。《北京五日》中,莲花籍“北漂”成功人士陈维东,中国当代著名的词作家,写的歌曲走进春晚及国庆七十周年大联欢,《美丽中国走起来》和《五星红旗》唱遍大江南北,“是金子总会发光,是花朵总会芬芳!”是对这位从山沟沟里走出来的“大咖”最好诠释了。作者登上“2022年度中国散文年会”领奖台,并零距离接触梁晓声等文学大家,聆听散文大家的创作体会。其中有段文字特有个性:“作家要敢写,还要会写,把生活变成文学就好.....我是没有创作理论,也不相信创作理论,我现在出了56部书”,振聋发聩,确有醍醐灌顶之获。

晚霞记

《落日余晖映晚霞》,为作者退休后的生活片段、爱好和过往经历回忆。作者的退休生活无疑是绚丽斑斓的,有方向有追求,而不是消耗在无谓的闲聊扑克麻将桌上。

年龄渐长,岁月渐老。蓦然回首,看身边一些人离我们而去,怅然与无奈涌上心头。《落日余晖皆为诗》,有对“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感叹,亦有对晚辈的谆谆教诲,更有对“夕阳余晖”的期许,似乎是作者对人生的一个哲学高度总结。是啊,人之为人,就是知道自己一定会死去(这是不是有点残酷?),动物没有人的智慧,只活在当下。年青人读此文,或许就是一看而过,唯有活成一定“年轮”时候,才有同感和唏嘘。佛说,人生无常。窃以为,人生是无所谓意义的,如一棵树,一只蚂蚱,“活着”就是活着的意义,所谓意义不过是人类文化赋予的。但生活是要有愿景的。

故乡是精神的巢穴。《故乡往事》,与上一篇老少两个端,童年美好,有乡村生活经历的童年更美好!我们那一辈的小时候能吃饱就了不起,何谈营养!我们没有现在的孩子被当做“小皇帝”一样伺候,水塘游泳,放牛摘果,露天电影,盼过年走亲戚,是不是比现在的孩子丰富多彩?......站在银河系的角度看,我们每一个生命在尘世中,都是一粒尘埃,但尘埃的初始阶段,是不是每个生命最珍贵美好的时光?

《诺言》是一篇震撼人心的好文章:祖母把一个外乡人(接生婆),安葬在自家祖坟地,只为践行几十年前许下的若言,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魄力啊!“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信乎!怪不得作者刘晓林大家庭如此兴旺发达!

《老屋》......35年前,建房子能用上机砖的都是特别有钱的人家,为显示其富有,外墙也不粉刷,那整齐的、烧得红红的小机砖——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一家四兄弟,亲自动手挖泥、踩泥、搬泥、做砖、砌砖,烧砖——然而,半个月的辛苦,却在一场大雨过后,倒塌成泥浆,最后不得不从头再来。如此建成的房子,怎能不成念念不忘的精神家园!

《仰山文塔》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建塔距今439年,仰山在宋朝和明朝出过宰相,足见其文化发达,乃人才辈出之地,刘氏后裔为纪念祖辈,激励后人而建。仰山文塔大门正对着路口的刘氏宗祠。这个“高插苍冥,风固脉聚”之塔,“拭目贤达,高出凌云。”作者必是得其灵气使然吧!风水,反正我是有些信。

作家的本领就是能把生活中的事,用文学的样式表达出来。在《塞车》一文中,作者逆向思维,把堵车这件烦心事,写成小山城莲花的秀车之路,丰收之路,小康之路,乡下过年的塞车,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有些事情,换个角度看,还真能“别开生面”。作者的笔下,凡事皆可入文也。

羡慕作者生活在山城莲花,可与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亲密接触,《游石门山》,莲花第一高峰,海拔1300米,“鸡鸣三县”(莲花、安福、永新)的独特位置。触景生情“莫言下岭便无难,一山放过一山拦”。生活于平原之地的我们,徒有羡鱼情啊。

作者有时朋友圈分享跑步活动,虽退居二线,却依然保持进取向上的生活方式。在《我的马拉松之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相关训练及马拉松知识,作者是要做一个纯粹的追求高尚生活的人。

《我在师大的那三场考试》,记叙了作为莲花卫生健康管理第一责任人,参加“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作者师范出身,并非医学专业,却能积极参加与工作岗位相关的职业考试,且“累败累战”,后虽离开卫生健康工作岗位,依然不言放弃,精神十分可嘉,并能告知“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医学真相。诚如作者所言,人生,就是一场接一场的考试,虽不能每次通过,但努力过,无憾!

没有壮阔的景致,甚至有些琐屑,《我坐绿皮火车去北京》,更多的是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但写得颇有情趣,让人颔首称是。是啊,开启了退休慢生活节奏,不赶时间,且能怀旧,看一路往后退去的房子田野树木山川,穿梭在时空通道,睡在卧铺,咯噔咯噔,轻轻摇晃,犹如摇篮,枕着铁轨进梦乡——这确实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啊。人生不就是看一路的风景吗?......忽然想起小时候,初次去县城看到火车奔驰在铁路上,心中总是琢磨着:全国是不是只有一列火车到处跑啊,要不,如果是两列火车,碰头怎办?哈哈!

《我爱上了跑步》,与其说是一篇散文,不如说是一篇跑步知识科普:最经济、最简单、最持久、最愉悦的一种健康运动方式。“跑步5公里以上会产生多巴胺,使人兴奋快乐。”读一篇文章,能真正记住一句话,也值了。

心路史

《一片冰心在玉壶》辑,往昔点滴、竞选演讲、散文认知,既有身之所历,亦有心之所悟,是奋斗史,是人生的回望,是作者认为值得采撷的生活篇章。

中国传统社会,商人是没有什么地位的,“老大嫁作商人妇”即是一个注释,如今,经济社会,一切向钱看,以会做生意会赚钱为判断高低标准。《春运记》、《贩煤记》,让我们看到作者曾经的“经商史”。上世纪八十年代,作者受下海经商大潮影响,一度做过往返广东的春运生意,暑假期间的贩煤业务,有波折有惊险亦有收获,但终于还是重返三尺讲台。人生没有对与错,但作者有此体验,亦是一份无形财富吧。记录一段别样的经历,人生有厚度。

《扶贫记》为作者扶贫实践。秉持“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宗旨,深入农村最底层,零距离接触扶贫对象,“白加黑”式工作状态,从经济脱贫,到治病脱贫、不让一个孩子辍学。文中写到了一个个鲜活的家庭,这一份份扶贫日记,让我们更清楚的看到天下苍生的不易!俗话说,“饱汉不知饿汉饥”,这些扶贫实践,对我们体制内的人而言,实乃一思想清醒剂。

曾在《新月旧影》散文集中,作者提到过,自己和家人,拒绝任何形式的受贿,特别点赞作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境界。《献血记》一文,从另一侧面体现其品格:志愿无偿献血16年!这绝不是一次作秀表演,如果没有一种无私奉献精神,怎能一直坚持?说明作者不止于“独善其身”,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具有“为生命续航”的大爱胸怀......

嗅着一丝丝、一缕缕的棕香,口水都要流出来,《端午味道》....精微的细节描写,还原的生活场景,叙述的是节日,传递的是文化。虽为莲花民俗,其实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一个缩影。

《我的笔名》,读来情趣盎然,对“田南”这一笔名之由来,作了详细解说。笔名源自地名,那是乡愁的情结,那是儿时先入为主的家乡召唤。无论走得多远,飞得多高,家乡——永远是牵引着我们的一个无形力量所在!由此,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许多文人墨客,笔名多与故乡联结。

《有一种乡愁,叫“吃杀猪饭”》,又是一种儿时的味道,相信多数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对此都有一种满满的回忆。纯粹,乡俗,敦亲睦族,热闹非凡——只可惜,时代变迁,吃杀猪饭,几乎无法复原了!因为,现在农村,农户养猪,都是一种违规行为!呜呼!

《写给2023年的自己》新奇有料:形式独特,年末岁初,自己写给自己的一封信。有2022年满满的收获,如正式加入省作协,发表诗文多篇,练书法,备战马拉松;更有2023年的计划安排,如继续用文字记录一路繁华......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指导意义。一位退居二线的县局领导干部,还在为未来定目标方向,需要积极心态并能身体力行......

一篇曾经的竞选演讲稿,收录进《莲花寂》散文集,这是对过往的记录,对现在的鞭策,对未来的一份留存。作者可以自豪的说:我曾经奋斗过!字里行间,依然感受到演讲时的激情澎湃,慷慨陈词。对入选的优势和当选的展望,条理清晰,内涵丰富,没有假大空,只有真细实。演讲稿,为曾经的奋斗留痕。

重温三湾改编的历史意义,回溯一段与永新(三湾)的不解之缘,展示《林下晓拾》的调查之作(乡村社会治理的“资治通鉴”),我想,这或许就是一发不可收拾的码字爱好——作家之路缘起吧。

作者以《林下晓拾》调研报告及新闻稿为开路先锋,一不小心就闯进了文学的殿堂,散文创作硕果累累,其影响力甚至超过多年的行政工作。《浅谈我的散文写作感悟》,没有形而上的理论说教,均为自己的写作经验之谈。第一,为何写(写作动机、态度);第二,写什么(题材选择、表达思想、自身经历);怎么写(读、行、改、恒、融、美),并告诫说,写作是“苦行僧”,若一日三餐得不到保障,最好别干这事。

书评录

作者写散文,亦写书评,做过运动员,再做回裁判员,身份转换,视点各异,作文更丰盈。如果说,作者写游记,是用脚丈量的文字,写书评,则是用心灵去感悟的文字。这便是“书海种莲觅知音”。

《那一抹蓝色的记忆》是作者阅读《永新师范》一书之书评,如一抹淡淡的天蓝色,充满朝气热情奔放的十六七岁的中师生,作者以当事人(编委之一并收录了自己的作品)身份,芳华定格为文字,枕边书而待之,留住生命故事,留下青春回忆,此情可待美滋滋!

一个是县委书记,一个是乡镇书记,都是一身正气,都有作品出版,惺惺相惜,同道之人同频共振。作者评陈行甲《在峡江的转弯处》,从陈行甲的为人、为文切入,条分缕析,一口气读完通畅自然,《这是一本关于爱与成长的书》,愿作者也“历经千帆,归来依旧是少年。”

《一个男知青的情感故事》,对描写上世纪知青爱情长篇小说的书评;

《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中国母亲》,对生活在英国的母亲的生活随笔的书评;

《父母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对书写父母及农村生活散文集的书评;

《在辨识中前行》,对曾经的师范校友散文集的书评;

《一部反映底层社会“小人物”的小说集》,对短篇小说集的书评;

《永远的丰碑》,对书写甘祖昌精神社科类书籍的书评。

——以上书评所写,或校友,或文友,或熟人。因为就在身边,所以更真实,更真情。

人文性略述

墨绿封皮《莲花寂》,素雅,简约,梳理全书五辑,莲花谱、行游志、晚霞记、心路史、书评录,五个维度,五种内涵。“孤意如月寂如莲”,想必是作者反其意而用之,一本《莲花寂》,亦文亦史,既游且学,推介了莲花,记录了自己,串联了时空,实则莲花亭亭,丰茂不寂啊!

莲花,生养作者的故乡故土,“万物土中生”,是的,《莲花寂》里,承载着作者的成长与奋斗、艰辛与幸福,所思所为,凝结成文字,是作者个性化的参悟,是作者的人生连环画、电影蒙太奇。年少时,对故乡故土,可能不以为然本当如此,及至涉过慢慢岁月,抑或知天命,蓦然回首,总有故土的影子挥之不去,这或许就是创作的原动力吧!

绝非“玩弄”文字,亦非“游戏”语言,是以文字语言抵达灵魂不及之处。

《莲花寂》虽无宏大叙事,却是独一无二的生命律动,可慰自己,可告来者,文以人传,人以文传。财富会消散,物件会老化,只要地球不爆炸,唯文字可以穿越时空而不增不减。

作者毕竟是科班出身,当年的学霸,尽管后来弃教从政几十年,但本质上还是书生儒雅人,因为,精神的追求,构成了人的本质。作者从领导岗位退下后,在衣食无忧前提下,以“人之为人”的“神性”(相较于动物的兽性),追求精神的丰盈自洽。

阅读刘晓林的作品,对自己也是一个激励与提升。难得遇见作者又一精美散文集,欣喜之余,读原文,写心得,有感而发,宁缺毋滥。我坚持有空静下来,细细品读,一天不超过两篇,一边读,一边记,然后,把一篇篇的读书笔记反复打磨汇成书评。写书评,我是认真的!如此,对得起作者,无愧于自己。

艺术性略述

作者一袭《新月旧影》文风,不疾不慢,文辞从容。

一、语言质朴,行文简约。如《又见湴塘》:湴塘因杨万里而美丽,因杨万里而闻名,也因杨万里成了许多人的诗与远方。

二、细节描写,不厌其繁。如《花塘官厅》:大小天井18口”,“1931年10月8日,官厅成了中共湘东南特委驻地。

三、文史并重,以文传史。如《寻梦“桃花源”》:陶渊明一生五次为官,五次辞官......第二次为官担任荆州刺史桓玄幕僚时游历过桃花源,最终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结束了13年的官场生涯归隐园田。

有道是,文如其人,从《新月旧影》到《莲花寂》:

作为乡镇主要领导,直至县局机关主任,有些老板送来钱物,其夫人“连看都不看,直接拒之门外”——我看到了作者的“清莲”家风;

科普跑步知识,备战“全程马拉松”运动,以及朋友圈里的动感照片——我看到了作者正努力成为“文体达人”;

跑过春运贩过煤,有过艰辛赚过钱,教过书,做过领导,最后落脚在三本散文集——我看到了作者“真我”文化人情怀;

作者的父亲是原“人民公社”书记,兄弟姊妹多高就于体制内,兄弟爱好相近沟通甚恰——我看到了作者有个和睦的大家庭。

......

从教、为官、作文,跨界发展,皆可圈点。

好一个端端正正的刘晓林!莲花清幽,莲叶何田田!

(2025元旦)

作者简介:章玉海,1983年毕业于江西省南昌师范学校。以乡村初中语文教学为本职,被时代浪潮裹挟,阵阵冲刷,曾一度“下海”,有过星级酒店经理的尝试,亦体验了民办学校校长况味。喜好用文字留存记忆,多篇见诸报刊及新媒体平台,中国《市县领导决策》网、刊通讯员。“能久远流传的文字,就是个体生命的延伸——这是我写作的原动力!

编辑:文风

运营:文艺先锋

[编辑:MR ZHAO]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版权声明|免责声明|加盟合作|招聘英才|联系我们|人员查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吴家场路1号院邮编:100000电话:010-50989088邮箱:zgsxldjckw@163.com

出版物许可证编号:新出发 京零字 第 海240155号

Copyright © zgsxldjc.com.cn.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40469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