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网 记者 周正东
“乡村不仅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南集镇通过扎根乡土、热在乡村,以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用小淮戏丰盈群众精神世界、用创新戏曲节目重塑优秀民风的探索,开辟了一条激活乡村振兴新动力的实践路径。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在南集各村小戏台陆续上演。一出出淮剧、一支支舞蹈,正成为村民表达情感、唱响家乡好日子的生动载体。
兴趣为牵、非遗为引,村民唱响传统文化。南集镇作为全国小戏之乡,镇内具有丰富的文化文艺资源。南集镇12个村部都建成了村民自己的文化文艺活动场地,广泛汇集小戏、广场舞、扭花船等活动的爱好者,在晚间自发进行丰富的文艺活动,人民群众幸福洋溢,提升群众发家致富的精气神。
南集镇的群众因为爱好、自发组织成立淮剧团,有源可溯的时间已经46年。现在南集有3个注册的剧团,代表性的有范荡乡土艺术团,有土生土长的群众成员15人,年龄最小的52岁、最大的80高龄。范荡村戏剧爱好者说:“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表情都要打磨,如此才能整体出色、细节出彩。”他们用乡音俚语唱响思想文化主线,坚持剧由群众唱、戏为群众演,节目走新更走心,不仅留得住观众,还能让大家观后有感,记得住、愿意传,关键是不良习俗戏里有比照,更能让群众接受。2024年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题开展巡演14场,让党的声音唱响基层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南集镇加强谋划策划,创传文艺作品,取得了良好效果。7月5日,淮安市百场法治文艺进基层在码头村拉开序幕;7月21日,淮安市四季村晚文艺展演在范荡村成功举办,大地飞歌,现场观众座无虚席;9月26日,南集镇各村居举办“庆丰收·迎国庆”文艺汇演,驻地村民共聚文艺广场、共庆丰收成果、共享丰收喜悦、共筑美好未来。丰富的文艺节目进一步推动了南集镇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将乡村振兴中各项文化文艺惠民服务落到实处。
以戏为媒、以剧为韵,文明乡风人民书写。只有剧团还不够,还要有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不让彩礼成负担,真爱金钱买不到”“入伍入学不宴请,乔迁开业不收礼”……通过创作移风易俗类节目剧本,南集镇唱走“人情债”、唱回“人情味”。
南集镇范荡村村民自发组建了由村组干部、红白理事会、乡土艺术团及党员群共同参与的“移风易俗乡土小戏创作专班”演出队伍。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到底有哪些?创作专班经常性邀请大家在宽松氛围中唠家常,理出群众普遍关注的痛点问题和具体事例,为地方文艺团体创作提供源头活水。除了线下走访,演出团队还把百姓议事室、村民议事会、有事“码”上说等平台资源进行整合、融合,群众若发现赌博、迷信、高随礼、高彩礼等现象,可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直通“导演室”“编辑部”。
范荡乡土艺术团成立18年来,创作生产优秀作品多达60多个。他们聚焦成规陋习,创作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移风易俗节目,如小品《出礼》、《问路》、小淮剧《亲家和》、莲湘表演唱《人情减负“涟6条”》等,其中《问路》在2019年县级“礼赞新中国讴歌新时代”群文新作文艺调演中,获优秀剧目奖。这些节目深受群众喜爱,成为传播正能量、引领新风尚的重要载体。“小戏台唱起来,唱得赌博、不孝敬老人等现象几乎绝迹。只要小戏台锣鼓一响,群众马上就聚集过来。”
演出队伍更是结合政府工作重点、难点,“戏剧化”宣讲政策,将“大主题”转为“小切口”,围绕基层治理展开演出。一个个生动的反诈故事、一条条焚烧秸秆的危害、一例例医保便民的事迹在戏台上唱响,以生动鲜活的案例、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基层治理的知识宣传入耳。突出的工作成效不仅改善了村民生活,南集镇的文明乡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重建乡村文化自信。为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长效机制,让淮剧文化在南集能够代代延续、传承下去,淮剧进校园项目于2021年挂牌,南集中心小学将淮剧与校本课程社团活动有机融合,通过体验活动、戏曲操等多种形式,让淮剧艺术更加贴近校园文化和少年儿童成长的现实需求,从单向的“进校园”发展到“进校园”与“出校园”双向联动,让学生成为淮剧的创作者、演唱者、传承者,教育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跟党走的信念,也为淮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22年12月,该校淮剧社团荣获江苏省少工委颁发的少先队文化建设品牌项目称号;2024年,学生主演的淮剧《郑板桥》成功登上淮安市少儿春晚舞台;同年5月,朱家豪同学更是被淮安市文化艺术学校特招。南集中心小学淮剧团也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艺资源,以新安旅行团在南集办学三年半、南集抗日大饭店、少年英雄等作为题材,自编红色小淮剧《刘胡兰》、《爱国士绅张鸿贵》、《新旅在南集》、《节粮》等,让红色文艺在校园内生根发芽,用校园文化塑形,用传统文化提升,用红色文化引领,淮剧文化融合培养,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综合素质,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南集答卷。(张天昊)
来源:江苏采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