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兴化市陈堡镇曹黄村爱龙果蔬稻米种植农场的一栋苗棚里,农场主陈爱龙正与工人进行蕃茄“蹲苗”作业。
“蹲苗就是把播种的苗拔起再就地移栽,其作用是培育大壮苗,12月上旬将定植到大田棚里。”陈爱龙说,蹲苗的苗是10月下旬播下的种。蹲苗的番茄是农场的早熟番茄,将在3月中旬上市,共25亩。此外,还有穴盘轻基质育苗,将在春节前后定植到大田棚,面积共15亩。该期番茄将在5月中旬上市。去年,陈爱龙一季番茄、一季水稻“水旱轮作”,亩均纯收入1万余元。农场还固定用工5人,发放用工报酬10万元,支付农田租金4万元。
爱龙农场的“出壳”,源自宏华果蔬稻米农场的孵育。
陈爱龙今年37岁,曾在宏华农场带薪跟班学习三年,5年前创办爱龙果蔬稻米种植农场。宏华农场还培植了黄松等4家果蔬稻米种植农场。黄松农场创办人黄松,现年50岁。黄松也是曹黄村村民,原在乡村从事土木工程作业。4年前,他流转农田40多亩,创办了果蔬稻米种植农场。
陈堡镇农村办公室主任杨万鹏说,目前,全镇已有果蔬稻米种植农场20多个,种植面积900多亩,带动全镇果大棚蔬稻米种植近2000亩。农场主在创业立业的同时,带动了不能去工厂上班的老年群体发展大棚果蔬生产和在农场务工增收。其中,在农场务工的低收入老年群体100余人,年务工收入200多万元。
据介绍,大棚果蔬稻米种植农场的催生和发展,得益于产业能人姚长松示范引领。
现年70岁的姚长松,高中毕业后就被镇农技站选聘为农技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后来,兴化市为发展高效设施种植业,就支持鼓励他种植大棚番茄,为高效设施农业发展趟路。为提高他的设施栽培技术,市农技部门专门送他到省农科院果蔬研究所跟班学习。姚长松不仅掌握了大棚番茄、草莓的栽培技术,还探索出一季番茄、一季水稻的“水旱轮作”种植模式,治住了番茄连作的土传疾病,使水稻降低种植成本,提高产量和品质,打出了陈堡特色的“红富堡”品牌番茄和番茄稻米。最旺时,姚长松领办的合作社种植面积500多亩。前年,姚长松退居二线,在基地挂起兴化农业关工委命名的“姚长松工作室”,指导种植户大棚果蔬种植。
姚长松退居二线前后,便有意识地培植在基地工作的年轻人,将基地逐步分割,让他们独立成立家庭农场,独挡一面。姚宏远从基地分出的典型。姚宏远创办了宏华果蔬稻米种植农场,农场现有面积110亩,分为曹黄村、唐庄村两处基地。“姚长松工作室”挂牌在宏华农场曹黄基地,作为指导全镇大棚果蔬发展的示范基地。在姚长松的指导下,基地除了种植“红富堡”番茄,还种植草莓、甜瓜等,让种植户多品发展,让务工的农民全年上班、增加务工收入。
“让农村能人在农村创业立业,发展农业种植产业,是实现乡村发展、助农增收的有效路径,陈堡培植发展种植业家庭农场的做法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兴化市人社局负责人表示。
陆玉海 袁静 顾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