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网 记者 冯彦安
作者 延安市新区第五幼儿园 刘东峰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儿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种植园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为幼儿提供了亲近自然、体验劳动的机会。本文通过对幼儿园种植园活动的实践研究,探讨了种植园活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及教师实践教育策略。
关键词:种植园;劳动教育;策略
当今社会,劳动教育被视为培养幼儿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幼儿园作为幼儿成长的重要阶段,有责任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活动中。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着重培育幼儿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对动植物的爱护以及对自然资源的珍惜。”为此,幼儿园需巧妙运用自然素材,开展亲近自然的教育活动,以确保幼儿能直接体验自然。种植活动是达成《纲要》内容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通过种植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引导幼儿在实践中掌握技能,从而培养情感、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这样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幼儿从小形成环保意识和爱护生物的习惯,促进其全面和谐的成长。因此种植园活动作为幼儿园常见的教育形式,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和实践价值,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能够产生更加积极的效果。
一、种植园活动的多元教育价值探索
幼儿园种植园活动是指在幼儿园内开辟土地,让幼儿参与种植、养护、收获等过程的实践活动。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亲近自然的机会,而且还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一)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在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幼儿学会了耐心等待和细致观察。在活动中能够发现不同植物的生长速度、形态变化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这些都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其次,通过亲手种植和养护植物,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升。能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工具、如何调配肥料、如何防治病虫害,这些实践技能对幼儿的精细动作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增进幼儿对自然的认识和了解。
此外,种植园活动还能够加深幼儿对自然界的认知。幼儿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周期,理解种子的发芽、生长、开花和结果,从而建立起对生命起源和生态循环的基础概念。同时,通过参与种植园的日常管理,幼儿能够认识到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培养起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三)促进幼儿的情感和社交发展。
在情感和社交发展方面,种植园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互动平台。幼儿在种植、照料和收获的过程中,需要与同伴和教师协作,共同商讨种植计划、分工合作、解决问题。这样的合作过程有助于幼儿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在实践中学会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这些社交技能在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种植园活动设计实施指南
(一)制定详细的种植园活动计划
1.需求分析:教师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点以及发展需求。例如,小班幼儿可能更喜欢直观、有趣的种植活动,而大班幼儿则可以接触更复杂的植物知识和养护技巧。
2.目标设定:基于需求分析,设定具体、可衡量的活动目标。这些目标可以包括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3.内容规划:活动内容应涵盖从播种、浇水、施肥到收获等完整的种植流程。同时,可以结合季节变化和植物特性,设计不同主题的种植活动,如春天的花种、夏天的蔬菜等。
(二)营造良好的种植园环境
1.地点选择:种植园应位于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地方,以确保植物能够健康生长。同时,考虑到幼儿的安全因素,应避免选择靠近危险物品或交通繁忙的区域。
2.设施准备:教师应准备好必要的种植工具(如铲子、水壶、标签等)、种子、肥料等,并确保这些物品易于幼儿使用和获取。
3.环境维护:定期清理种植园,保持其整洁和美观。同时,可以引导幼儿参与环境维护工作,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爱护公共环境的意识。
(三)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种植园活动
1.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有趣的植物故事、展示美丽的植物图片等方式,激发幼儿对种植园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2.实践操作:鼓励幼儿亲自动手参与种植活动,如播种、浇水、施肥等。同时,可以通过示范和讲解的方式,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种植技巧。
3.游戏互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种植相关的游戏,如“植物生长猜猜乐”、“我是小园丁”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体验种植的乐趣。
三、教师育人教育新路径
种植园地是一个多功能的教学场所,它不仅提供了一个自然观察和体验的空间,而且是实施全人教育的理想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种植课程,可以有效地将幼儿教育的各个领域整合起来,实现跨学科的学习体验。在实施种植课程时,教师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将种植活动与科学探索、社会交往、语言表达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相结合。例如,小班幼儿可以通过观察不同种子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学习分类和比较;中班幼儿可以在种植过程中学习植物的生长规律,培养观察力和责任感;大班幼儿则可以通过种植活动了解食物来源,学习健康饮食习惯,并培养环保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种植园地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植物生长观察日记、植物科学实验、植物绘画和诗歌创作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幼儿的学习内容,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幼儿可以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培养情感,锻炼社交技能,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的种植园地是一所生动的自然学校,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设计多样化的种植课程,让幼儿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促进幼儿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一)区域协调,多领域发展
克鲁普斯卡娅强调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指南》也提倡要重视游戏和日常生活的价值,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学习特性,最大化地利用游戏的教育作用。
区域游戏作为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以种植黄豆为例,在科学区域,可以引导幼儿搜集各式各样的豆类,仔细研究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和重量,并且推测它们成熟后的模样;在种植区,可以引导孩子们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黄豆的茎和叶,运用各种测量工具来测定植物,进行“水培黄豆”的实验,并对比观察黄豆的生长变化;生活区则可以引导幼儿熟悉各种种植工具,学习它们的名称和用途;美工区则可以利用黄豆的不同部位进行艺术创作……
通过区域游戏,孩子们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观察、操作、尝试和探索,积累更多与种植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提升孩子们的表现力、创造力、探索能力和观察能力,促进幼儿多领域协调发展。
(二)将种植活动融入幼儿项目学习环境
在追随幼儿学习过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种植区的内容融入到项目活动环境中,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首先,教师需要观察幼儿在种植活动中表现出的兴趣和疑问,然后设计与种植相关的项目活动。例如,如果幼儿对植物的生长周期感到好奇,则可以创建一个以“植物的一生”为主题的项目。
在这个项目中,幼儿可以参与从准备土壤、播种、浇水到观察植物生长的全过程。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学习站点,比如土壤探索站、种子选择站、植物生长监测站等,每个站点都配备了相应的材料和工具,让幼儿可以亲自操作和实验。此外,还可以引入科学实验,比如比较不同光照或水分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或者研究植物如何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
通过这样的项目活动,幼儿不仅能够获得关于植物学的知识,还能在实践中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种植活动本身也能教会幼儿责任感和关怀生命的态度。通过亲身经历植物的生长过程,幼儿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并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兴趣和意识。
参考文献:
[1]牛慧颖,张悦.幼儿园劳动教育中幼儿劳动观念的培养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4(03):117-119.
[2]陶吕婷.幼儿园“三全式”劳动教育的开展途径[J].儿童与健康,2024(03):38-39.
[3]孙敏.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探析[J].教育界,2024(07):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