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网记者周正东
淮阴是千年古县,有“母爱之都”的美誉。近年来,江苏淮安市淮阴区小营人民法庭弘扬“包容、无私、大爱”的漂母文化内涵,形成一体化、全方位“家事亲情修复”和“少年权益保护”审判机制,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维权岗”“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江苏省巾帼文明岗、江苏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等称号。
“只要你们愿意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说清楚,其实问题也就解决了。对于离婚这个决定,我希望你们三思而后行。”在小营人民法庭的“鹊桥”亲情修复站里,法官蒋金凤正在做一对闹离婚的退休夫妻的思想工作。王先生和李女士双双退休后,因生活中的小事而经常发生口角,矛盾不断升级,最终产生离婚的想法。在儿女的劝导下,两人来到小营人民法庭“鹊桥”亲情修复站。经过蒋金凤法官的耐心协调和苦心劝说,最终双方决定先撤诉,回家好好商量商量。
蒋金凤法官介绍说:“我们把关键的调解环节安排在‘家庭化’场景布置的亲情修复中心,为他们搭一座‘鹊桥’,提供一个解决矛盾的平台。能够在闲话家常中唤醒双方的情感记忆,通过情感感化,寻求家事矛盾化解的‘最大公约数’。”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蒋金凤法官对通过亲情修复,弥合情感裂缝,化解家庭矛盾的效果相当满意。
为妥善化解家事纠纷,小营人民法庭创新建设全省首家“亲情修复中心”,在三个街道社区分设“鹊桥”“夕阳红”和“亲子关系”亲情修复站,形成了“一中心多站点”亲情修复网络。三年来成功调解各类家事纠纷710余起,案件调撤率达80%。仅“鹊桥”工作站就成功调解涉婚姻纠纷140余起。
寓教于审、帮扶挽救是小营人民法庭开展涉少刑事审判的重要举措。针对失足少年,小营人民法庭加强“法官妈妈”帮教队伍建设的同时,联合5家单位及企业家商会,帮扶做好审判的“后半篇文章”,让涉少刑事犯罪未成年人重拾希望和信心,回归正常生活轨道。
“最近在家有没有学什么呀?”“我在学习做面点,等我学会了,做蛋糕给你吃。”在小营人民法庭的心理疏导室,法官谢静和小雪愉快地交谈着。15岁的小雪曾因违法犯罪被提起刑事公诉,经过深入接触交流,承办法官谢静认为,小雪本性不坏,只是长期缺乏父母关爱。谢静法官说:“我们定期邀请失足青少年及其父母来到法院心理疏导室,与专业心理咨询老师一起给他们开展心理辅导,调解亲子关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活动,让他们重回人生的正轨,重拾回归社会的信心。”
近年来,小营人民法庭审结涉少刑事案件130件358人,对90%以上未成年被告人判处非监禁刑,共开展未成年人法治讲座45场,法庭开放日37场,模拟法庭16场,逾万名学生受到教育,努力让未成年人沐浴在法治阳光下。“母爱文化的润泽是做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源头活水,小营人民法庭在传承弘扬母爱文化中不断挖掘,以厚重人文底蕴为根基、以专业化审判为抓手,延伸司法审判职能,让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更富底蕴、更具活力、更有成效。”小营人民法庭庭长费光明说。
一纸判决并不是案件的终点。小营人民法庭身处司法为民、化解矛盾纠纷第一线,在审判中修复亲情、守护儿童、传递司法温暖,让法律实施更加贴近民众的感情和需求,不仅增强了公众对司法公正性的信任,也提升了法律的社会效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杨彪 张儒家)
来源:江苏采编中心